“光伏+生態” 清潔能源大有可為
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環境保護建設與新能源建設齊頭并進。以退化草地為主的塔拉地區生態植被在"放牧光互補"條件下得到了有效恢復,蒸發量減少了30%,草地保水量大幅度增加,土地沙漠化得到遏制,實現了生態畜牧業發展的有機結合。青海省海南省發改委能源科科長杜慶文對記者說。
光伏發電作為海南最清潔、最環保的新能源,在海南有著獨特的發展優勢。一塊深藍色的光伏電池板,如一片藍色的海洋,安裝在廣闊的戈壁上,擁有充足的光和熱資源,每天都在"日復一日地追逐著陽光"。
所謂"放牧光互補",即在光伏電站種植牧草,實現"一草兼用",這些措施不僅促進了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水土流失,促進了節水,植被形成的綠色屏障也可以改善光伏電站周圍的環境,減少風沙對光伏電站的損失,建立特色的生態建設基地。
經過近幾年的不懈努力,海南一千萬千瓦的新能源基地(一區二園)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已初具規模。據杜慶文介紹,海南1000萬千瓦新能源基地(一區兩個公園)的光電規劃占地面積609.6平方公里,規劃安裝能力19025兆瓦,總裝機容量9045兆瓦,其中,到2020年,海南招投標和負擔得起的光伏項目總裝機容量為2000兆瓦。目前,海南已經完成了青海省第一個新能源基地1000萬千瓦的建設目標,到2019年,海南新能源發電量達到96億千瓦時。
目前,新能源產業已成為拉動全國經濟發展的主力軍。"杜慶文說。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海南光伏公園第一批50.5MW村級光伏扶貧項目總投資為3.43億元,支持和帶動了國家173個貧困村7269戶貧困家庭。該電站年發電量約為8585萬度。根據上網電價和國家補貼0.75元/千瓦時計算,年收入可達六千多萬元。
談到未來規劃,杜慶文說,要把新能源產業結合起來,做好配套工作,同時積極吸引有實力的大型企業到海南定居,進一步為整個產業鏈建立新的能源發展模式,更好地服務于"十四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