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老人被高科技拋棄!國家有法子了!
老人無法出示健康碼進站遭拒、94歲老人在銀行被抬起做人臉識別、老人不會使用手機支付無法交醫保……最近發生了一系列"老人被高科技遺棄"的事件,引起了極大的關注。
在11月26日的國務院例會上,國家發改委、中央銀行等部門作出了回應。如何解決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問題?實際措施是什么?讓我們看看。
傳統方式仍需保留。
目前,我國老年人口已超過2.5億。隨著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長,許多老年人無法上網,不能使用智能手機,在日常出行、醫療、消費等方面遇到不便,無法充分享受智能服務的便利。
11月25日,國家做了!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有效解決老年人智能技術使用困難的實施計劃"。
國家發改委秘書長趙晨欣在國務院的一次定期政策簡報會上說,"實施計劃"的核心是在使用智能技術的同時,"傳統的方式仍然應該保留。"第一個是保留傳統的紙質憑證,第二個是為老年人建立特殊的服務渠道,第三個是保留手工服務。
趙晨欣透露,他正在根據"實施計劃"的要求,與有關部門研究各領域的配套實施計劃,力爭在年底前盡快提出一些有效措施,解決老年人在使用智能技術方面最迫切的問題。
不能因為智能技術而讓老人生病
目前,很多醫院采用智能技術為病人提供登記、付款、打印檢查結果等服務,大大方便了大多數病人就醫,但同時也給一些不使用或不使用智能技術的老年病人帶來了很多麻煩和困難。
我們絕不能因為使用智能技術而讓老年人失去名譽、生病或做任何事情。"我們必須充分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國家衛生委員會老年人健康司司長王海東說。
王海東說,首先,在使用智能技術的同時,醫療衛生機構必須保持傳統的服務方式。
第二,開放家庭、親友或家庭承包醫生為老年病人登記渠道,既要保留這一渠道,也要開放這一渠道。
第三,保留手工服務窗口。現場登記、付款、打印檢驗結果等服務,我們必須保留對老年人來說熟悉的手工服務窗口。同時,它還配備了醫療指導、志愿者、社會工作者等為老年人提供的現場服務。
第四,進一步簡化網上預約登記、網上咨詢等智能技術,滿足老年人的需求。
你不能用健康密碼作為旅行的唯一證據。